top of page

菜市场

农历新年快到了,这周伊始,我的心切换到了过年模式,嘴似乎也变馋了。

牛津没什么年味儿,不过也是理所应当。在Tesco超市看到“庆祝中国新年”的牌子并且中式调味料都打折时, 心里头觉得小小开心。有个别学院(比如Jesus College) 还在门口贴了对联,挂了灯笼,也算是别有用心了。我和朋友也准备在年三十那天庆祝一番,早早开始忙活,去中国超市采购了不少食物。

家人们的朋友圈儿开始晒起了各色“满汉全席”。想必他们又去乡下采购了不少年货 —— 新熏好的腊肉,新做的香肠,新打的鱼,还有集了老半天的土鸡蛋。那天和朋友聊天聊到了菜市场,勾起了我一系列关于菜市场的回忆,决定花点时间碎碎念。

菜市场这个词本身,似乎就活色生香的,接地气儿。而提到超市,立马感受到的是冷藏柜飘散出来的冷气,有股工业化气息。其实以前对菜市场印象不怎么好的,也去得不多。总觉得菜市场有着湿漉漉且黏糊糊的地面,混杂着各种菜味儿,怕一进去就弄脏了鞋底儿什么的。有时候在菜市场买菜还要讨价还价,货比三家,似乎不及超市里一口价来得方便。

现在超市去多了,自己也开始做饭了,倒是越来越觉得菜市场有种独特的生活韵味,至少在我的心目中,记忆里是这样。提及菜市场,我最先想到的是一些独具风味的熟食。菜市场里有臭豆腐摊,魔芋豆腐和臭豆腐在一大口铁锅里随着香辣汤汁的沸腾浮浮沉沉;有童子鸡摊,一只只整鸡裹着一层棕红酥脆的皮儿再浇上可口调味汁儿;有卤味摊,猪尾巴猪耳朵鸭掌鸭脖鸡爪鸡冠样样皆有,点完了之后加上酱料现场大火回锅,再撒上点青嫩香菜;有炒土豆摊,土豆被切成波浪条状伴着大蒜辣椒炒至金黄,粉粉口感相当入味;有油炸摊,半圆的沥油架上摆着金黄金黄的粒粒红薯饼、南瓜饼、或是糖油粑粑等等。除了这些固定摊位,菜市场还有些流动菜贩,比如挑着两大木桶热豆腐的硬朗老农,踩着三轮车卖刮凉粉和凉皮的大姐, 夏天停着皮卡卖一车子西瓜的小伙。有时候还有嗓门响亮、卖小钵子甜酒的,把甜酒一碗一碗整整齐齐地垒在三轮车上。有时候还有打人参米的,摇啊摇翻滚着一个黑色小炉子,像一个民间魔术师, 冷不丁突然“砰——”地一声巨响,米白色的人参米就出炉了。每每经过这黑炉子,我总避让三分,或者把耳朵堵起来,做好十足的心理准备。

菜市场亦是农业生产季节的一面镜子,虽然如今大棚菜多了,菜市场仍然是买时令菜的好地方。春季有椿,夏季有莲蓬。奶奶总是起个大早去菜市场买菜,这样可以买到本地菜农大清早刚刚从地里摘下来的蔬菜,豆腐铺子现做好的鲜嫩豆腐,屠夫那儿新鲜的猪腰或排骨。和菜农们交流交流,可以知道菜的来源,本地菜或是外地菜,可以了解某种菜细分的种类或特性,什么辣椒王啊,苹果红薯呀。菜市场自然有丰富的生鲜食材。生鲜区大水盆里的活鱼极不安分,铁笼里的鸡倒是一声不响。夏天来时,这个区域愈显得聒噪,牛蛙偶尔咕咕两声,盆里的小龙虾一身盔甲互相踩踏、攀爬咔咔地响,却又不断地在做起起沉沉的往复运动,侥幸逃出盆儿的,一会儿又被捡了回去。小时候常常观察师傅剖鳝鱼,那套动作师傅做得行云流水,我也似乎倒背如流。大遮阳伞下,一大盆鳝鱼,一高木案,一长铁钉,一小刀。师傅右手一抓一条鳝鱼,向着盆边一摔,然后迅速将鳝鱼头部钉在木案上,拿小刀顺着鱼身划开,取出内脏等所有不吃的部分,就可以去头部放置一侧待卖了。

菜市场也分早市晚市,从食材到餐饮一条龙服务。早上有米粉粥包子卷子老面馒头。湖南的炒码粉就是一绝,起晚了还就吃不到了。 菜市场一般也有一两家面包店,卖便宜好吃的肉松面包和小蛋糕。到了傍晚,路边的店就大肆向外扩张,摆起桌子椅子,夜宵店就热热闹闹地开始忙活了。烧烤的烟和香味,铁板上油滋滋的细响,就是夜宵的金牌广告,走过路过都令人不想错过。

再想想超市,物品摆放整齐、分类有秩、品种齐全,从灯光环境到物品保存的温度都是科学设计,物品的包装也都设计精良,印上了精准的数字属性:生产日期和营养信息列表。这诚然都是超市的优点,可就是似乎少了些什么。

牛津的market似乎就是国外菜市场的流动版本。下次有空再写一写国外的市场。

流动的三轮车美食
bottom of page